11轮密集减持、净利首度负增长,康龙化成市值蒸发1300亿丨钛媒体深度|天天热推荐
图源自视觉中国
5月15日,(300759.SZ/03759.HK)迎来久违的股价反弹,A股收涨近9%,港股收涨近5%。但拉长时间线,短暂的补涨完全被长期的下跌淹没。
【资料图】
A股今年最低价为45.09元,较其春节后首个交易日的年内高位85.37元接近对折,而今年的股价高位对比公司历史高点162.48元,也是接近对折。在2021年8月股价创新高后的20个月时间里,昔日的CXO(医药研发外包)第一梯队企业股价直泻而下,双重对折。
这背后的原因有迹可循。行业红利将尽论被步步验证,曾经“旱涝保收”的CXO企业们正在从稳赚不赔走向慢增长甚至负增长,低价竞争与上游“吃紧”纷纷袭来,行业龙头的股东们减持动作不断。今年以来,、(688222,SH)、(688238,SH)的先后披露减持计划,(603259,SH)、(688202,SH)、(603127,SH)跟进宣布减持。
CXO跌落神坛,告别黄金时代,走向十字路口。
在此利空环境中,在一众减持公司中表现激进,泼出的冷水寒气最甚。不仅公司实控人再次抛售,重要股东也持续离场,一副树倒猢狲散的场景已令市场不安。伴随着公司2022年净利下滑业绩的披露,投资者信心跌落谷底。
多因素共振下,股价在今年4月27日滑入2020年6月以来的新洼地,仅45.09元,市值较历史高位蒸发约1300亿元。
无论风雨,一路减持
作为一家全流程一体化医药研发服务平台,提供从药物发现到药物开发的一体化药物研究、开发及生产服务,在CXO行业和A股医药板块增长强劲的过往年份,佳绩不断、高光围绕,与如今的至暗时刻判若云泥。
在1月30日披露业绩预告时就已经向市场传递了寒意,净利下滑的预期直接导致股价次日大跌,且在之后没有出现强势反弹。
两个月后,市场等来的不是公司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,而是反向操作的“双重减持”。
3月30日,连发两条减持公告,公司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在4月28日至9月28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2500万股,公司重要股东信中康成、信中龙成分别计划减持不超过4764.89万股、2382.44万股公司股份。
两大阵营的减持动作合共涉及公司9647.33万股股份,占总股本比例高达8.1%。
3月最后一天,减持风波迅速发酵,股价飞速下探,创港A两地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,A股收跌14.16%,港股收跌17.83%。
公司实控人在股价走低之时开启二度减持带给市场的震动最大。
根据公告,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1.27%的股份,计划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.1%,减持为期5个月,截止到9月28日。
对此,解释称,减持主要为落实对老员工的股权激励,并满足员工自身资金需求。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首次减持公司股份时,也是同样的说辞,最终减持2772.36万股股份,持股比例降至21.28%,变现金额约16.88亿元,归于“楼氏家族”和海内外的持股员工。
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为BoliangLou(楼柏良)、楼小强、郑北(楼小强妻子),以及康龙控股、宁波龙泰康、北海多泰、龙泰鼎盛、龙泰汇盛、龙泰众盛、龙泰汇信、龙泰众信。
其中,BoliangLou控股康龙控股,楼小强100%持股宁波龙泰康,郑北100%控股北海多泰,另外5家公司均为2015年成立的合伙企业,郑北控股,每家公司约20名员工为合伙人。
回顾这两次减持,公司股价不断走低,但都没影响到其“出手大方”的减持计划。
2022年8月5日,公司披露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的减持计划,彼时其A股股价为79.47元,最终通过大宗交易的减持均价降至62.25元,集中竞价交易均价低至60.45元。2023年的二次减持公告发布当日,公司A股股价57.05元,之后继续下探。
值得一提的是,的股权激励计划也几乎等同于“送钱”,其设置的业绩考核目标为未来4年的年化增速不低于20%,而公司2016年至今年度营收增速从未低于20%。
套现上瘾,轮流“抛售”
据钛媒体App观察,从康龙化成上市第二年开始,其减持公告就不曾中断,并从一方减持逐渐演变为同时段内两大阵营一起减持。公司股价承担的减持压力越来越大。
上市前多轮融资后引进了多位股东,到公司上市前,形成了三大主要股东格局,分别为楼氏家族、君联资本和中信基金。
此次,与公司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同日宣布减持计划的信中康龙、信中龙成属于“中信系”,在这之前,另一个股东阵营“君联系”已在近两年时间里密集减持六轮。
而已经历了不止一次的“双重减持”。
2022年1月26日,首度披露中信系减持计划,减持周期从当年2月持续到8月,最终信中康成和信中龙成合计减持约2649.06万股股份,占当时总股本的3.02%。
在这期间,“君联系”宣布了第六轮减持计划,从5月持续到11月,也就是说有长达1个季度的时间,被两方不断卖出,公司股价走势为先涨后跌。
2022年8月6日,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宣布首次减持计划,同月24日,中信系披露二次减持计划,接下来的10月到2023年1月长达4个月的时间,再度被两大股东“抛售”,公司股价波动爬坡。
上市之前,君联资本通过君联闻达、君联茂林、Wish Bloom持有23.56%的股份,六轮减持之后,持股已不足5%;中信基金通过信中康龙、信中龙成持有31.42%的股份,预计最新减持届满后持股将低至11.6%,其中信中龙康持股不足1%。
开始是无缝衔接减持,到去年开始叠加减持,三大股东阵营获益不菲。据钛媒体App查阅公告梳理,君联系在六次减持中累计套现金额约130亿元,中信系两次套现获利约51亿元。
钛媒体App制图,数据来源:公司公告
从历次减持来看,更早解禁更早出手减持的君联系在这笔投资中大赚特赚,而去年初刚刚迎来解禁的中信系则“略逊一筹”,及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的减持价格“垫底”。
新的两轮减持已经开始,股价却跌势一往无前,可想而至,股东变现金额也将大打折扣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十一轮减持中(已完成九轮)康龙化成从未基于提振二级市场信心展开任何回购。当频繁减持导致市场信心流失遇到公司业绩不佳,股价也只有跌跌不休了。
告别高增长,作别“黄金时代”
2022年,净利润同比下降17.24%至13.7亿元,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净利负增长的情况。净利润下滑,营收却在增长,收入同比增加37.92%至102.66亿元。
表示,2022年净利润下跌主要受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减少的影响,同比下降了2.86亿元。但这一原因其实不足以解释公司“增收不增利”。
根据财报,202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为14.21亿元,同比仅增长6.01%。而在2020年、2021年,这一增速分别为58.51%、67.46%
费用支出为影响净利润的重要因素,2022年,康龙化成的用人成本大幅攀升。期内,管理费用同比增长72.79%至14.98亿元,为有数据可查以来最高增速,费用率提升2.95个百分点至14.59%。
钛媒体App制图,数据来源:招股书及财报
从具体细分项看,2022年公司管理费用中有5.84亿元为人工成本,同比增长55.32%。
截至2022年末,公司员工总人数达到19481人,在业内排名第二,其中研发、生产技术和临床服务人员17406人,占公司总人数89.35%,比去年同期增加3951人。
CXO行业具有劳动密集特点,但对比来看,人均利润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下。医药魔方梳理的2022年37家CRO上市企业数据显示,人均年利润8.57万元,排在17位,行业平均水平为12.54万元。
低人效成为侵蚀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但若从行业角度来看,业绩承压的却并非一家。
今年一季度,营收前五的CXO公司中,仅收入同比增长29.53%,其余4家公司均为个位数增速。需要说明的是,新冠红利加速了CXO公司的业绩分化,曾经手握大订单的CXO公司在高基数之下增长放缓,而无缘分食新冠订单的维持着常态化的增长。
撇除新冠红利带来的业绩落差,吹向的还有CXO行业冷风,一方面,新玩家入局,挑起价格战,另一方面,创新药源头道路在变窄。
疫情期间,部分创新药企面临现金流困境,便将业务向收入确定性更高的CXO领域延伸,(01801,HK)、(688180,SH)、(02696,HK)都是左手新药研发,右手开辟医药代工市场,东曜药业(01875,HK)甚至完全转型做CDMO业务。而这支新队伍还在壮大,九州药业(603456,SH)、(000739,SZ)、(603229,SH)等都在路上。
新玩家的涌入首先带来的是低价竞争,毕竟“虎口夺食”从来不是易事,足够的利诱才会撬开创新药企的钱袋子。以康龙化成为代表的本业选手也只能被动降价,摊薄利润参与竞争。
除此之外,竞争激烈的另一大原因是基本盘的“受冷收缩”。
据医药魔方数据库,2022年全球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融资总金额290亿美元,同比下降43%,投融资事件928起,同比下降30%;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67亿美元,同比下降55%,投融资事件435起,同比下降32%。
不活跃的投融资市场意味着更少的临床候选药物需求,CXO作为医药产业链上的“卖水人”,在行业热度下降时,也就失去了引以为傲的增长确定性。
在行业走出黄金时代后,增速切换将映射到每一家企业身上,曾经也有三位数增长的耀眼时刻,但展望未来,公司能否平稳过渡到稳定增长才是生存关键。
不完美的基本盘
近几年,的外延并购在不断推高公司商誉,且发展的新业务短时间内也难贡献利润。
2021年,用于内部建设的资本开支同比上升59.05%至20.93亿元,外延并购资本开支同比上升30.61%至14.37亿元,二者合计为35.3亿元。到2022年,其用于内部建设的资本开支为29.50亿元,用于有关并购项目及其他股权投资的资本开支为13.60亿元,合计为43.10亿元。
在这两年,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0.58亿元、21.43亿元,其资本支出大幅“超支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三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也上升明显,分别为24.98%,44.01%,47.1%,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急剧缩水,2022年末仅13.60亿元,不及上年末的一半。
错失新冠红利的没能为自己加厚家底,当下的财务压力已经愈发沉重,而不断并购带来的商誉风险也与日俱增。
以2022年为例,1月,公司以4.98亿价款收购英国公司Aesica Pharmaceuticals Limited,并称收购将进一步增公司小分子CDMO服务平台的整体实力;4月,公司以8524.24万元收购安凯毅博;7月,公司斥资2.1亿收购美国Coventry,称该项收购将丰富公司全球服务能力。
上述并购均为公司带来了账面商誉。2018年末,康龙化成商誉仅2.03亿元,经过3年的“买买买”扩张后,其当前商誉已经高达26.88亿元。
钛媒体App制图,数据来源:公司年报
好在这一情况接下来会有所缓和,在2022年业绩交流会上,高管表示,“通过外延并购构建的服务能力于现阶段可以覆盖公司未来几年发展,两年内,公司不会再开展外延并购。”
在近3年的多起并购中,美国Absorption Systems和英国Pharmaron Biologics两项收购形成的商誉最高,但也是布局细胞与基因疗法(CGT)新业务的重要起点。CGT为小分子化药和大分子生物药之后的下一代技术,这两项收购让具备了CGT CDMO能力。据CRB报告显示,77%的CGT企业与CDMO公司有合作。
只是CGT这一业务当前尚处于早期,2022年收入占比1.90%,毛利率为-27.73%。CGT是公司未来增长点,短期内却难以影响业绩走势。
临床研究、CGT均是公司布局的新业务,均处于投入期,公司管理层也预计新业务板块在2023年还将持续亏损。
纵观整体,实验室服务是传统核心业务,占比最大,2022年收入62.45亿元,当中来自北美客户的收入占73.52%,欧洲客户(含英国)的占12.67%,中国客户仅占11.38%。
主要收入以来海外,在当前CXO行业频繁受到国际环境干扰的大环境下,自然也无法规避风险。从业务开展来看,业内人士也称,外部环境目前影响较小,但反应到股价上,却是成倍放大的利空。
国内外行业大环境的恶化方式各有不同,业绩降速和股东频繁减持又在屡屡试探市场底线,在此外患内忧之际,股价一路下探,至今未有支撑持续反弹的积极信号。
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刘敏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