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速讯:聚焦中关村论坛丨施一公:以跨国界、跨领域、跨学科合作,应对未来全球性挑战
5月26日,在北京举行的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发表题为《科技共同体——应对全球性挑战》的演讲。他表示,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,必须进行跨国界、跨领域、跨学科合作。
【资料图】
人类知识体系日益庞大严密,科技要如何创新?在施一公看来,多样性、差异性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。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,必须进行跨国界、跨领域、跨学科合作。他举例说,“2016年科研人员宣布首次探测到来自大约13亿年前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”和“2019年天文学家宣布首次拍摄到黑洞照片”两次重大的科技进展都是跨国界、跨领域、跨学科科学家合作的。
他说,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短缺、气候变化、疾病威胁、粮食安全等诸多挑战,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都很难解决这些问题,要通过全球科技共同体,通过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。过去十多年,中国快速崛起,正在走向世界科技的中央,“中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,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造福人类,推动世界发展,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美好。”
目前大国科技竞争日益加剧,怎么样可以开展有效合作呢?施一公认为,破解合作共赢的难题,最主要的还是在人,尤其是在顶尖人才。顶尖人才、高水平人才只有进行更充分的交流、互动、流通、合作,才能给世界带来更好的科学技术。
施一公认为,中国正在更好地集聚世界顶尖人才,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,到2019年年底,已经有将近650万人走出国门攻读学位,大约450万人学成回国报效祖国,也为世界美好作出了贡献。不过,在中国人才越来越丰富,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,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中国始终奉行敞开怀抱,让人才自由流动,可以走出去,可以引进来。“对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,我们敞开怀抱,使他们得以进入大学、科研院所,发挥其所长,造福全世界。”
“在如今的大环境下,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特别重要。”施一公说,研究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、尖端科技技术的孵化器、顶尖科技人才的集聚地。西湖大学联通中西,在这里不看论文的篇数、不重影响因子,不重获奖情况和人才头衔,这样的做法正在催生新的创新生态,聚集了来自11个国家(地区)180多位顶尖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。过去三年,西湖大学开展了对世界有贡献的研究。
施一公认为,在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向善,也能给世界带来福祉,在新时代推动全球共赢,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成嘉廷 袁鹏
编辑 段岚茜
二审 徐微微
三审 闵捷
标签: